所以,如果对事物的认识只限于对它们因果力的理解,而且,如果事物的因果力不属于它的固有属性,那么我们就永远无法认识事物的固有属性。事实上,我们面对的情况比这更糟:我们不仅永远无法了解一个物体的固有属性,我们甚至无法以任何实质性的方式思考这些属性。这一立场——兰顿称为“康德式的谦逊”——当然是“认知封闭”的一种形式。
面对“康德式的谦逊”,其中一种反应就是不承认这种说法,不认为一个物体只能依靠关系属性影响其他物体。事实上,大多数当代哲学家也许都会做出同样的论断。他们认为,(比如说)当物体受到声波影响时,往往会表现出某种样子,这是它固有属性的一种表现形式,符合这种环境下任何起作用的自然法则的规律。但是,兰顿认为,在解释本体(即物自体)的本质时,这种立场也好不到哪儿去。因为,如果物质的固有属性只是偶然和它的因果力相联结(看上去挺有说服力),那么就不可能从一个物体的因果力反向推理,从而理解它的固有属性。换句话说,它可能说明,不论一个物体的因果力是不是只是关系属性,其固有属性都可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