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1年后,那桐发辫长垂,以示不忘故国。人问何以不剪掉?回答说: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可以人而有头无尾乎?”过去的浪荡公子,如今的前朝遗老那桐,试图以这种方式“忏悔”。1912年,孙中山赴京时,曾三次到那桐的私邸“那家花园”。清皇室成员设宴欢迎孙中山、黄兴,也在此府邸中。此时,那桐已经移居天津,算是“眼不见为净”。
法国大革命前,著名的外交家塔列朗说,如果没有在1789年之前活过,就压根儿不算活过。他以享乐和说俏皮话闻名。1789年,眼看着自己优哉游哉的生活远去,他不得不哀叹“失去了天堂啊”。
在没有失去中国这边的“天堂”之前,晚清贵族确实也像塔列朗一样醉生梦死。
以上文的那桐为例,清史说他“性豪侈,酷嗜声色狗马”,又特别讲究吃,“非嘉肴不入口,每食必具燕窝、鱼翅二簋,啖之立尽”。那桐的厨师每月买菜都需六七百两银子。
蒙王那彦图和那桐一样,对美食颇有心得,每顿饭都得吃得水陆杂陈、珍馐交错。他从老丈人奕劻那儿学会了做“香白酒”,在自己的王府如法炮制,长年饮用。那彦图特别钟爱“卫水银鱼”。卫水指今天的天津附近水域,那里盛产一种小银鱼,肉质极嫩,曾作为贡品进入朝廷。清人曾有“草桥荸荠大于杯,卫水银鱼白似玉”的诗句。每年春天,直隶总督为了讨好慈禧的红人那彦图,总要派专人捕捉“卫水银鱼”送到那王府。那彦图的大厨将之洗净,用鸡蛋炒好。这种小鱼非常珍贵,一般百姓根本吃不到。清帝逊位后,那彦图在饮食上不肯放松要求,时任黑龙江督军的吴俊升还时常派人到京,给那王府送黑熊掌和松花江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