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伊斯兰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成果,是伊斯兰教的中国化。明代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鼎盛时期,清真寺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,其数量之多,规模之大,可算是空前的。但是,从唐代直至明中叶,“即从七世纪到十五世纪,这八百年间伊斯兰教在中国教义不明,教名未定,不见典籍及著作,亦无汉文译著,是个侨民的宗教,或外来民族的宗教”[26]。明中叶以后,随着经堂教育的兴盛,一些回族宗教学者开始用汉文译著伊斯兰教义经典,在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兴起了一场“以儒诠经”的伊斯兰文化运动。这些宗教学者既通晓汉文,又精通阿拉伯文和波斯文,既精通伊斯兰教义,又通晓儒、佛、道的思想,这就为“以儒诠经”提供了必要条件。首先揭起“以儒诠经”旗号的是伊斯兰教的著译家和经师王岱舆。其先祖为天方(今阿拉伯)人,世代精通回历,明洪武赐居南京,任职于钦天监。王岱舆自幼承继家学,熟读伊斯兰教典籍,并广泛研读诸子百家与释道之书,“学通四教”(指伊斯兰教、儒、释、道)。后专攻伊斯兰教教义,立志用汉文介绍、宣扬伊斯兰教。他长期潜心著译,晚年曾到北京讲学。他既从正统派伊斯兰教神学出发,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真主创造的,从而建立自己的本体论。但又将宋代理学家张载、程颢、程颐、朱熹关于理、气、天命之性、气理之性及天理人欲的一系列学说移植到“认主独一”的伊斯兰教思想体系之中,从而开创了中国伊斯兰教汉文学派。安徽宣城人詹应鹏,自少秉承其父詹沂家学,通儒家经典。万历四十四年(1616年)中进士,官至浙江右参政。从政之暇,精心钻研伊斯兰教典籍,搜集有关伊斯兰教的汉文译著或汉文记载的资料,编成《群书汇辑释疑》一书,并撰写跋文,逐一指正所收资料的失真欠妥之处。他也“以儒诠经”,用孔孟之道、程朱理学解释伊斯兰教的教义,认为敬真主与尽人伦有着密切的关系,两者互为表里,相互补充。山东掖县人张忻,天启五年(1625年)中进士,崇祯时官至刑部尚书,清初被授为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,后罢官。他精研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史,从哲学的高度解释伊斯兰教,运用程朱理学“无极”、“太极”的概念阐述宇宙万物的生成,宣扬“清真一教,独出诸家之上”,为中国伊斯兰教的汉文学派奠定了哲学基础。经过这批回族学者的研讨阐发,将伊斯兰教的教义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结合起来,从而实现伊斯兰教的中国化,这就更便于在中国的传播。
相关影视:泰剧勿忘我在线观看